GEO内容优化5个元素4个核心;GEO落地实践5个步骤3个坑

郭太侠1周前 (09-09)AIGC4

本篇正文内容如下:

你有没有发现,现在查行业信息时,要么是 ChatGPT 直接给结论,要么是百度的AI摘要占了大半个屏幕?传统搜索引擎的流量,正在被AI悄悄分走。

Gartner 说,到2026年差不多四分之一的搜索流量会跑到 AI 工具里;谷歌更直接,今年推出的AI问答入口AIO,占了移动端首屏 75% 的空间,网页点击量直接降了34.5%。

对B2B企业来说,这变化更要命——我们的客户本来决策链就长,得反复查资料、对比方案,现在他们在 AI 里看不到你,就等于丢了潜在客户。

不过现在,有一种新玩法叫 GEO(生成式引擎优化),能帮你在 AI里抢位置,今天就给你拆成5个能落地的步骤。

一、GEO是啥?

很多人把GEO说成 “AI+SEO”,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。

简单讲,SEO是让你的网站在百度、谷歌上排前面,等着客户点进来; GEO是让AI“记住”你的内容,客户问AI问题时,AI直接把你的品牌、产品放进回答里 —— 不用客户点链接,零点击就能触达。

(GEO与SEO区别:对于SEO专业人员)

举个例子:如果客户问 AI “2025 年企业ERP怎么选”,AI回答里能写 “某 ERP 厂商的生产模块适配中小型制造企业,浙江某汽车零部件厂用后产能提升 15%(参考自该厂商官网)”,这就是 GEO 做对了。

(GEO与SEO区别:对于更广泛的营销人)

对 B2B 企业来说,客户决策时需要权威信息,AI 一提及,相当于免费背书,比硬广管用多了。

二、GEO和SEO不一样,老方法用不上

做惯了 SEO 的人,容易把老思路套到 GEO 上,其实两者逻辑差远了:

对比项

SEO(传统搜索优化)

GEO(生成式引擎优化)

拼什么

关键词密度、外链数量、网站速度

内容逻辑、信息完整性、案例数据

内容长度

1000-1500 字(短文)

5000 字左右(像 “问题全解”)

触达路径

搜索结果→点进网站→了解品牌

AI 回答→直接看到品牌(不用点链接)

考核标准

关键词排名、网站流量

AI 提及次数、官网被引用次数

去年有个做医疗设备的客户,一开始用 SEO 思路写 GEO 内容,把 “医疗设备合规” 关键词堆了 10 次,结果 AI 根本不引用。

后来改成 “3 个医疗设备合规误区 + 2 个真实案例 + Gartner 合规报告解读”,5000 字的长文,半个月后 AI 回答里就提到他们了 ——AI 认的是 “有用的内容”,不是 “关键词多的内容”。

三、落地 5 步走

第 1 步:先 “摸底”—— 看看 AI 现在怎么说你

别上来就写内容,先扮成客户问 AI 问题,把行业核心问题列出来:

比如做 SaaS 的:“2025 年中小企业 CRM 推荐”“CRM 和 ERP 怎么打通”

比如做工业制造的:“车间 MES 系统选型标准”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骤”

然后看 3 个关键点: AI 回答里有没有你?信息对不对(比如产品功能有没有说错)?排在第几(前 3 条提你才算有效)?

第 2 步:写内容 —— 抓 “四有” 原则,AI 才会认

GEO 内容不用追求文采,关键是让 AI 觉得 “这内容靠谱、有用”,记住 “四有”:

有真案例:别写 “某企业”,就写 “江苏某机械工厂用了我们的设备监控系统后,故障率下降 20%,每月省维修费 8000 元”—— 越具体越好。

有硬数据:引用权威来源,比如 “根据 2025 年 Gartner 制造业报告,70% 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会先上 MES 系统”,或者你自己的客户统计数据。

有清结构:用小标题、列表拆分内容,比如 “选 ERP 的 3 个核心标准”“实施过程中的 5 个坑”,AI 容易抓取重点 —— 别写大段文字堆在一起。

有专家话:比如引用你公司技术总监的观点 “我们技术总监张工认为:中小企业上 CRM,优先选能和微信生态打通的,方便销售跟进客户”,增加可信度。

第 3 步:优化内容 —— 让 AI “看得懂”

写完内容,再做 3 个小优化:

别堆关键词:AI 更在意逻辑,比如写 “CRM 选型”,自然融入句子里就行,别反复刷。

加时间戳:比如 “本文更新于 2025 年 8 月,参考最新行业标准”,AI 喜欢新内容。

多终端适配:手机、电脑都能正常看,图片别太大,加载慢了 AI 可能不爬。

第 4 步:发平台 —— 官网是根基,别乱发

有个误区是 “发的平台越多越好”,其实重点在 2 个地方:

官网优先:AI 更信任官网的信息,而且你能完全控制内容。比如把官网的 “关于我们” 改成 “行业常见问题解答”,加案例、数据,去年有客户这么改后,官网被 AI 引用的次数涨了 40%。

投 AI 偏好的平台:不同 AI 喜欢的平台不一样:

想让文心一言引用:多在百家号、百度动态发。

想让豆包引用:试试头条号、抖音百科。

想让 DeepSeek 引用:重点在行业媒体、知乎(别在不让爬虫爬的 UGC 平台瞎忙活)。

第 5 步:监测迭代 —— 每周花 1 小时就行

AI 算法天天变,别写完就不管了,每周花 1 小时做 2 件事:

搜 3 个核心问题,看 AI 有没有提你,提一次记一次(每月统计总数,涨了就是有效)。

看 AI 引用的链接,有没有你新发布的内容(比如官网文章、百家号内容),没引用就调整平台或内容。

有个做法律合规的客户,坚持每月统计,3 个月后 AI 提及率从 10% 涨到 50%,线索量也多了 25%——GEO 是慢功夫,但见效后很稳。

四、3 个坑别踩

现在有不少搞 GEO 的噱头,记住 3 个 “别信”:

别信 “一招搞定所有 AI”:AI 算法更新比 SEO 快,上周管用的方法,这周可能就不管用了,得跟着调。

别信 “100% 保证结果”:AI 是 “黑盒”,没人能打包票,说这话的都是忽悠。

别用 AI 批量写垃圾内容:去年有个客户用 AI 写了 50 篇短文,结果官网被判定为 “低质信息源”,反而搜不到了 —— 宁肯少写,也要保证质量。

五、最后

很多 B2B 老板纠结 “现在做 GEO 会不会太早”,其实去年先做的客户,已经在 AI 里占了 “坑位”。

你不用一下子全铺开,先选 1 个核心问题,写 1 篇 5000 字的内容,发在官网和百家号,下个月再看效果 —— 比光等着流量掉强。

AI 抢搜索流量是必然的,对 B2B 企业来说,这不是 “要不要做” 的问题,是 “早做晚做” 的问题。

本文太侠拆解自《2025年B2B企业生成式引擎优化(GEO)实战指南.pdf》


1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