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悔没早用!普通人也能用上的3款AI Agent工具

郭太侠2周前 (09-02)AIGC8

你可能还没听过 “AI Agent”,但这个比普通 AI 更 “聪明” 的技术,一个能自己 “思考”、自己 “干活” 的智能体,已经在悄悄改写行业规则。

AI Agent赛道:2024 年全球市场才 52.9 亿美元,到 2030 年居然要冲到 471 亿美元,翻 8 倍还多。

但它现在到底发展到哪一步了?我们普通人能用上哪些靠谱的工具?未来又会怎么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?

很多人用 AI 还停留在 “问一句、答一句” 的阶段 —— 比如让 ChatGPT 写段文案,或者让 AI 画图工具出张图,每一步都得人指挥。

但 AI Agent 不一样,它更像一个 “不用管的助手”。

简单说,普通 AI 是 “你说啥,它做啥”,而 AI Agent 是 “你说目标,它搞定全程”。

比如你让它做一份竞品分析,它会自己去搜最新数据、整理对手的优势劣势、甚至生成可视化图表,中间不用你催,遇到问题还会主动问你 “要不要补充某类信息”。

它能做到这一点,核心靠三个能力:

  1. 能 “记事儿”:不像普通 AI 聊完就忘,它能存下长期信息,比如你之前提过的工作偏好、项目细节,下次用的时候直接调用;

  2. 会 “用工具”:能自己调用搜索引擎、代码编辑器、文档工具,不用你手动复制粘贴;

  3. 能 “调整策略”:如果第一步没做好,比如找的数据不够新,它会自己重新搜索,而不是等着你来纠正。

不过别以为它已经很成熟了 —— 现在大部分 AI Agent 还在 “练手” 阶段,真正能大规模用在工作里的还不多,大模型技术还是它的核心支撑。

虽然全球都在盯这个赛道,但国内外的热度差得有点多。

先看国内:你去搜 “AI”,能看到百万级的搜索量,但搜 “AI Agent”,数据还停留在几千量级。

大部分人对它的认知,还停留在 “听说过” 的阶段,甚至很多人会用具体产品名搜索,比如 “Manus”“Tars”,而不是 “AI Agent” 这个大类。

不过也有有意思的点:30-39 岁的男性是搜索主力,占了 40% 以上。这群人大多是企业里的中层或技术骨干,已经开始用这类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了 —— 比如用 AI Agent 整理行业报告、自动生成代码片段。

再看国外:热度明显高不少。去年 12 月 DeepSeek 推出后,直接带火了 “AI Agent 搭建”,相关的教程、科普视频一下子多了起来。

到今年 5 月,海外关于 AI Agent 的周访问量已经稳定在 6 万次左右,而且随着新一代大模型的发布,这个数还在涨。

最关键的是,国外已经有不少企业在 “搭生态” 了 —— 比如 Google 推出的 Gemini CLI,开发者能免费调用模型,每分钟最多 60 次,还支持处理百万级别的文本;OpenAI 更直接,开源了客服 AI Agent 的解决方案,企业拿过去改改就能用。

国内虽然慢一点,但头部企业也没闲着。百度、腾讯、字节都在推自己的 AI Agent 平台,比如字节的 “扣子”,已经能让零基础的人搭简单的智能体;京东云、华为云则在深耕垂直领域,比如财税、办公场景的 AI Agent。

说了这么多,现在有哪些普通人能直接用的 AI Agent 工具?我挑了 3 个不同领域的,都是实测过好用的。

这是字节推出的平台,主打 “零门槛搭 AI Agent”。

我第一次用的时候,花了 10 分钟就搭了一个 “文案助手”—— 不用写代码,只要选好要调用的工具(比如文档分析、关键词提取),再设置好流程,它就能自动帮我改文案、找错别字、提优化建议。

现在它的全球访问量已经破了千万,而且 97% 的用户都用 PC 端,说明很多人是用它来干活的。不过要注意,虽然说是 “零门槛”,但要搭复杂的智能体,还是得懂点 API 调用,所以目前核心用户还是 25-34 岁的技术人群,男性占了 70% 以上。

如果你是做运营、文案或者行政,完全可以试试它现成的 “专家 Agent”,比如 “会议纪要助手”,能自动把录音转文字,还按 “待办事项”“重点内容” 分类,省了不少整理时间。

如果你经常需要查资料,那 DeepSeek 可能会帮你省不少事。

它最厉害的是 “思考外显”—— 比如你问 “2025 年 AI Agent 市场规模”,它不仅会给你数据,还会告诉你数据来源、怎么计算的,甚至会提醒你 “这个预测是基于 2024 年的数据,实际可能有波动”。

今年 2 月它最火的时候,App 月活一度冲到 1.7 亿,而且 70% 的流量来自海外,美国、印度用户最多。不过现在热度稍微降了点,但它的 “AI + 搜索” 模式还是很实用 —— 比如你写论文,它能自动帮你找相关文献,还会标重点,不用你自己翻学术网站。

如果你偶尔需要写点代码,比如给 Excel 写个公式,或者搭个简单的网页,那 Cursor 绝对能帮上忙。

它是一个 AI 代码编辑器,支持 Windows、Mac、Linux,最牛的是 “Ctrl+K” 功能 —— 选中代码按一下,就能直接跟 AI 对话,让它改 bug、加功能。

我身边做开发的朋友说,用它写代码能省 30% 的时间,比如之前要查半天的语法,现在 AI 直接帮你补全;甚至你用自然语言说 “我要做一个登录页面”,它就能生成基础代码。

而且它还支持非专业人士,比如我这种不懂代码的,用它的 “Composer” 功能,也能搭个简单的小工具。

现在它的全球访问量还在涨,2 月周访问量破了 70 万,中国用户占了 30%,说明国内不少开发者已经在用它提高效率了。

虽然现在 AI Agent 还在 “初级阶段”,但从趋势来看,未来 5 年它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。

首先,B 端和 C 端会 “分道走”:企业用的 AI Agent 会更注重 “效率”,比如自动处理发票、整理客户数据,帮员工省掉重复性工作;我们普通人用的则会更注重 “创造力”,比如帮你想创意、改方案,甚至陪你练英语。

其次,垂直领域会先爆发:现在金融、医疗、法律这些专业领域已经在试用水准 AI Agent 了。比如医疗领域的 AI Agent 能帮医生整理病历、查最新的治疗方案;金融领域的则能自动分析股票数据,给投资者提建议。这些领域对 “专业性” 要求高,AI Agent 反而能发挥优势。

最后,多 Agent 协作会成趋势:以后可能不是一个 AI Agent 帮你干活,而是一群 “小助手” 协同工作 —— 比如 “文案 Agent” 写初稿,“数据 Agent” 补数据,“设计 Agent” 做配图,最后由 “统筹 Agent” 整合成果。就像一个小团队,不用你协调,自动把活干好。

不过:现在的 AI Agent 还没到 “无所不能” 的地步。

比如它还很难处理复杂的突发情况,也容易受数据影响出错误。但不可否认,它已经在慢慢渗透到我们的工作中,从 “帮你干活” 变成 “替你干活”。

如果你是经常跟文字、数据打交道的人,不妨试试上面提到的工具,说不定能帮你省出不少时间;如果是企业,现在布局 AI Agent 也不算晚,毕竟从 52 亿到 471 亿的市场,留给大家的机会还很多。

AI Agent 不是 “取代人” 的工具,而是 “解放人” 的助手。就像以前计算器取代了算盘,现在 AI Agent 会取代那些重复、机械的工作,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去做更有创造力的事。

本文太侠拆解自《2025年全球AI+Agent行业洞察报告.pdf》

如果你也对AI感兴趣,太侠这边也整理了一份【AI资料包】,囊括爆款AI报告和行业研究,非常有收获:


1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