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6年破万亿!低空经济凭什么成下一个黄金赛道?
本篇正文内容如下:
最近刷到条新闻:深圳到珠海的跨城出行,有人坐 eVTOL(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)只用了20多分钟,比开车快了近5倍!要知道前几年这还只是科幻片里的场景,现在居然真的落地了。
其实不只是跨城通勤,你可能没注意到,低空经济已经悄悄渗透到生活里——外卖平台用无人机送奶茶,海岛用无人机运快递,甚至海上石油平台的物资补给都用上了电动飞行器。
国信证券的报告里说,这行 到2026年规模要破万亿,2035年更是能冲到3.5万亿,妥妥的下一个黄金赛道。今天就跟大家聊聊,这个"飞天经济"到底是怎么回事,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。
1、低空经济不是"放飞机",而是一整套"空中生态"
很多人以为低空经济就是无人机满天飞,其实远不止这么简单。
按照定义, 低空空域主要是1000米以下(特殊情况能到3000米),而低空经济是以低空飞行为核心,串起制造、运营、保障的完整产业。
简单说,它分四大块:
制造端:比如无人机、eVTOL这些"飞天工具",还有它们的核心部件,像电池、电机、飞控系统;
运营端:就是用这些工具干活,比如无人机植保、eVTOL载客、低空旅游;
保障端:要飞得安全,就得有通信、导航、空管系统,相当于"空中交通警察";
基建端:需要起降点、停机坪、数据中心这些硬件,就像地面的马路和停车场。
这里面最受关注的就是eVTOL,它跟直升机、无人机都不一样——不用跑道就能垂直起降,噪音比直升机小很多,还零排放,成本也低。
比如亿航的EH216-S,能载2个人,飞30公里,现在已经拿到全球首张运营许可证,深圳到珠海的航线就是它在飞。
2、为什么说低空经济是"必选项"?3个理由很实在
可能有人会问,咱们地面交通已经够发达了,为啥还要搞低空经济?看完这几点你就明白了:
(1)解决城市"堵"和"偏"的痛点
现在大城市早晚高峰堵成粥,50公里的路能开2小时;偏远地区比如海岛、山区,物流配送难,急救物资送不进去。
而eVTOL刚好能补上这个缺口——50-400公里的中短途出行,它比高铁、飞机更灵活(不用去机场),比开车快3-5倍。比如珠海到 东澳岛的直升机航线,单程才10分钟,以前坐船要1个多小时。
物流方面更明显,深圳龙华到东莞塘厦的跨城快递,用无人机送只要14分钟,比陆运快了90%;珠海到广州的海鲜运输,无人机55分钟就到,保证新鲜。未来偏远地区的医疗物资、生鲜配送,大概率都会靠低空物流解决。
(2)中国有"先天优势",能实现"弯道超车"
别以为这行是国外领先,咱们在无人机领域早就全球第一了——消费级无人机全球70%的产量来自中国,大疆一家就占了8成市场;无人机相关专利申请量也占全球70%,2024年注册无人机数量都突破215万架了。
而且咱们的产业链很全,从无人机的电机、电池到飞控系统,国产化率能做到90%以上。现在把这套优势延伸到eVTOL上,很可能在低空经济领域超过欧美,就像新能源汽车那样实现"换道超车"。
(3)市场空间大到不敢想,普通人也能分杯羹
国信证券的测算特别具体:
到2026年,整个低空经济规模突破1万亿,2035年达3.5万亿;
单说eVTOL,中期稳态市场规模就超2000亿,其中观光、通勤、整机销售分别能占683亿、208亿、1260亿;
低空物流更猛,2024年才330亿,2029年要冲到1920亿,2035年可能突破6000亿。
这些数字不是空谈,现在已经有地方政府开始砸钱了。比如山东高速要采购2.2万架eVTOL,合肥、温州也跟 亿航智能签了几百架的订单,连深圳、广州的专项债都向低空经济倾斜,光深圳就计划建1200个起降点。
3、别急着兴奋!低空经济还面临3大"拦路虎"
虽然前景看着美,但低空经济现在还处于"培育期",不是说飞就能飞起来的,还有三个关键问题没完全解决:
(1)空域管理:"空中马路"还没画清楚
现在低空空域主要由军方管控,想飞一条固定航线,审批流程又长又复杂。比如无人机要飞个跨城航线,得协调好几个部门,时间还不确定。
不过最近有好消息,2023年出了《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》,把120米以下划成"适飞空域",不用申请就能飞;300米以下也新增了G类非管制空域,以后无人机、eVTOL飞行会越来越灵活。
(2)技术:电池和安全是两大"硬骨头"
eVTOL最核心的问题是电池——现在最好的航空电池能量密度是285Wh/kg,虽然比电动车电池高40%,但跟航空燃油比差远了(燃油是12166Wh/kg),所以目前eVTOL续航大多在30-200公里,想飞更远还得等技术突破。
不过宁德时代已经推出500Wh/kg的 凝聚态电池,亿航智能也在跟电池厂商合作研发,未来3-5年续航可能会翻倍。
安全更不用说,载人飞行容不得半点差错。现在eVTOL要拿到"四证"(型号合格证、适航证、生产许可证、运营合格证)才能商用,光拿个型号合格证平均要6.5年,亿航EH216-S从申请到取证就花了34个月,还做了4万架次的试飞。
(3)基建:"空中停车场"和"交通信号"还不够
想让eVTOL普及,得有地方起降吧?现在全国通用机场才475个,跟美国的4000多个比差远了;而且起降点、通信导航设施也没统一标准,深圳建的起降点,到了广州可能用不了。
不过各地已经在补短板了,深圳计划2025年前建1000个起降点,安徽、浙江也规划了几百个,未来几年"空中基建"会迎来爆发。
4、普通人从"旁观者"到"参与者"
可能有人会问,这么大的产业,跟我们普通人有啥关系?其实机会就在身边:
(1)生活方式:3-5年能坐上"空中出租车"
按照行业规划,低空经济会按"先载货后载人、先远郊后城区"的节奏推进。
现在已经有低空旅游线路了,比如太原西山文旅用eVTOL做空中观光,未来3年,像杭州、苏州这些城市可能会开通"空中出租车",票价一开始可能跟豪华网约车差不多,慢慢会降到普通人能接受的范围。
物流方面更不用等,现在深圳、广州已经有无人机配送点,未来你在郊区下单,无人机可能15分钟就能把快递送到家;偏远地区的急救,也能靠eVTOL快速转运器官、血液。
(2)职业选择:多了一批"新工种"
低空经济要发展,需要大量专业人才——eVTOL飞行员、无人机运维师、低空交通管理员、航空电池工程师……
国务院已经计划到2027年开展3000万人次的补贴性培训,覆盖研发、飞行、运维全链条。如果对航空感兴趣,现在学相关专业,未来可能会成为"空中交通警察"或"eVTOL机长"。
(3)投资视角:关注3条核心赛道
如果想了解投资机会,国信证券的报告里提到几个方向:
飞行器制造:比如做eVTOL的亿航智能、峰飞航空,做无人机的大疆(虽然没上市,但产业链公司值得关注);
核心部件:航空电池(宁德时代、孚能科技)、电机(卧龙电驱、英搏尔)、飞控系统(边界智控、狮尾智能);
基建和运营:低空交通管理(深城交、莱斯信息)、通航运营( 中信海直)、起降点建设(苏交科)。
5、低空经济不是"一蹴而就",但未来值得等
现在有人觉得低空经济是"噱头",也有人觉得马上就能实现"家家有飞行汽车"。
其实客观来看,它更像10年前的新能源汽车——现在处于培育期,会遇到技术、政策、基建的各种问题,但一旦突破临界点,就会爆发式增长。
国信证券的报告里有个比喻很贴切: 低空经济的成长期节奏会比新能源汽车更快,因为它能复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、电机技术,还能借助5G、北斗导航的成熟体系。
或许5年后,我们真的能像坐网约车一样,随手叫一架eVTOL去上班;10年后,低空物流会像现在的快递一样普遍。
你觉得低空经济离你最近的场景是什么?是无人机送外卖,还是eVTOL跨城出行?
本文拆解自《低空经济乘风而至,产业机遇前景广阔.pdf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