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最有用、最愿付费、增长最快的AI赛道

郭太侠1个月前 (08-19)更多报告12

最近跟一个程序员朋友喝咖啡,他掏出电脑给我秀操作:以前改个代码漏洞得熬到后半夜,现在对着AI工具说句“帮我看看这个bug在哪”,10分钟就搞定了。

更绝的是,他那个不懂编程的产品经理,居然用AI生成了一个简单的用户界面原型——这事儿要是搁两年前,想都不敢想。

今天就跟大家唠唠:AI编程这波浪潮,到底藏着多少普通人能看懂的机会?

一、AI编程凭啥火出圈?

要说现在AI圈最“能打”的赛道,AI编程绝对算一个。它火不是靠噱头,而是实实在在解决了三个核心问题——

1. 最有用:给数字世界装了个“超级马达”

你可能没留意,咱们每天刷的APP、填的表单、公司用的管理系统,全是程序员一行行敲出来的。

但现在的问题是:全世界对软件的需求像吹气球似的涨,程序员却不够用了——全球专业开发者才3000万,缺口大到离谱。

AI编程说白了就是来填这个坑的。它不是帮程序员“偷懒”,而是给生产力“加buff”:

老程序员用它,写代码效率能提20%,一个人顶过去一个半人;

新手用它,编程门槛砍半,以前学半年才能上手的活儿,现在3个月就能搞定;

就连产品经理、分析师这些“非技术岗”,也能靠它生成简单工具,不用再追着程序员屁股后面求帮忙。

就像给数字世界装了个超级马达:以前跑10天的项目,现在7天就能上线,早一天上线可能就多赚几百万——这价值,谁用谁知道。

2. 最愿掏钱:花出去的钱,几天就赚回来

市面上AI工具不少,但论“付费爽快度”,AI编程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。

对公司来说,这笔账太好算:一个资深工程师年薪几十万,花每月几十美元买个AI工具,只要能让他效率提10%,几天就回本,剩下的都是纯赚。

对程序员个人来说,这更像“职场投资”——用AI工具能快速啃下新技术,跳槽时薪资能多要20%,换你你不买?

更关键的是,AI编程特“费流量”。一个活跃的开发者,每天用AI处理代码,消耗的“计算资源”是普通人聊ChatGPT的几百倍。

这直接让底层的AI模型公司(比如OpenAI、Anthropic)赚得盆满钵满,形成了“用户用得越多,公司赚得越多”的良性循环——就像开超市,客人买得越勤,老板越开心。

3. 增长最快: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

现在的AI编程已经形成了一个“正向循环”:

模型越好→工具越好用→用的人越多→数据越丰富→模型更牛→工具更能打……

就说那个叫 Cursor的工具,去年年收入才1900万美元,今年直接飙到5亿美元;还有个Claude Code,半年就做到4亿美元的年收入。这种增长速度,在AI圈几乎找不到第二个。

更狠的是“口碑传播”。程序员圈子就像个大社群,谁发现个好用的工具,立马在GitHub、Twitter上分享,不用打广告就能病毒式扩散——跟当年微信靠用户带用户火起来一个路数。

二、这市场到底有多大?从“服务程序员”到“全民能编程”

AI编程的市场,可不止服务那3000万专业开发者。它藏着两层机会——

1. 存量市场:3000万程序员的“升级钱”

光是给现有程序员做“AI升级”,就已经是个百亿级的盘子。

按平均每人每年花400美元算,3000万开发者就是115亿美元的市场。

现在渗透率才5%,未来涨到40%,就是46亿美元的生意——这还只是“基础款”。

2. 增量市场:数亿人能用AI“搞创作”

更吓人的是“增量”。以前写个小程序、做个网页,得请程序员,动辄几万块;现在有了AI,普通人用大白话描述需求(比如“帮我整个会员管理表格,能记消费记录那种”),AI就能直接生成能用的工具。

这意味着啥?那些以前因为“太贵”被搁置的需求,比如小餐馆的点餐系统、社区的活动报名工具,现在都能低成本搞定了。

保守估计,未来“泛开发者”(产品经理、创业者、甚至学生)会有1.5-3亿人,哪怕每人每年只花100美元,也是150亿美元的市场——这才是真正的“蓝海”啊。

3. 更长远的:AI编程是“未来机器人”的地基

你可能听说过“ AI Agent”(人工智能体),就是能帮你自动干活的机器人(比如自动订机票、整理数据)。但这些机器人要干活,得会“和数字世界打交道”——说白了,就是得会编程。

AI编程越成熟,这些机器人就越能干。未来可能你说一句“帮我分析下今年的消费账单,整个图表”,背后就是AI先写段代码,再调用工具搞定——这影响,可比“帮程序员写代码”大多了。

三、现在谁在抢这块蛋糕?四类玩家各有高招

AI编程赛道已经挤满了玩家,大致分四类,打法各有不同——

1. 改“编辑器”的:把AI嵌进程序员的“饭碗”里

最典型的是Cursor,它直接把程序员常用的“代码编辑器”改了,加了AI功能,写代码时随时能喊AI帮忙补全、改bug。

就像给“写字板”装了个“自动联想”,用过的人很难再换回去。

2. 做“小白平台”的:让普通人也能“瞎折腾”

代表是Replit,它不只是个工具,更像个“一站式工作台”。你用AI生成代码后,它能直接帮你把程序上线、托管,甚至提供服务器。

就像“傻瓜相机”,以前要学摄影、学修图,现在按个键就出片。

Replit靠这个吸引了大量新手,虽然AI功能可能不赚钱,但后续的服务器、托管服务能赚大钱——羊毛出在猪身上,懂的都懂。

3. 搞“全自动”的:想让AI直接当“程序员”

比如Devin,号称“AI软件工程师”,说能自己理解需求、写代码、找bug。

但目前还不太靠谱——有人测试20个任务,它只搞定3个,更像个“需要手把手教的实习生”。

不过最近它降价了,从每月500美元降到20美元,看来是想从“炫技”转向“实用”——先活下去,再谈理想。

4. 巨头和国产玩家:要么“降维打击”,要么“开源突围”

谷歌、Anthropic这些巨头,直接把自己的大模型改造成编程工具,比如Claude Code,靠着模型强,上线没多久就做到4亿美元年收入,对小公司来说压力山大。

国内玩家也不甘示弱。阿里的Qwen、月之暗面的Kimi,靠着“开源”抢市场——把模型免费开放,让开发者随便用,想成为AI时代的“安卓系统”。

尤其是Kimi,长文本处理能力超强,正好解决AI编程的一大难题,价格还比国外模型便宜80%,这性价比,谁看了不心动?

四、普通人能抓住啥机会?三个阶段的红利

AI编程还在爆发初期,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机会——

短期:盯那些“解决小痛点”的工具

现在最容易出爆款的,是那些能解决程序员“高频小麻烦”的工具。

比如自动生成测试用例、快速修复漏洞的工具,用户增长快,商业模式清晰,很可能被巨头收购(比如谷歌最近就花24亿美元买了个团队)。

中期:看“超级工作台”

单纯的工具迟早会被取代,能把代码生成、测试、上线、维护全流程打通的“超级工作台”,才是未来。

就像现在的微信,既能聊天又能付款还能打车,用户离不开,护城河就深了。

长期:押“垂直领域”和“卖水人”

等通用工具普及后,真正赚钱的会是两类:

把AI编程和具体行业结合的(比如医疗领域的AI编程工具,能生成医院专用系统);

给整个赛道“提供基础设施”的(比如AI芯片公司、大模型厂商)——就像当年淘金热里卖铲子的,稳赚不赔。

最后

AI编程不是要“淘汰程序员”,而是把他们从重复劳动里解放出来,让他们专注于更有创造力的工作——就像计算器没淘汰数学家,反而让数学研究更深入。

对咱们普通人来说,这波浪潮的核心不是“学编程”,而是“用好AI工具”。不管你是做产品、做运营还是创业,能靠AI编程提高效率、解决问题,就能抓住机会。

2025年,不如试着用AI做点啥?哪怕只是生成一个简单的小工具,说不定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呢。

本篇内容太侠拆解自《传媒行业深度报告-AI编程-最有用、最愿付费、增长最快.pdf》


1.png

相关文章

20201225侠说报告目录5年前 (2020-12-28)
20210301侠说报告目录5年前 (2021-03-02)
20210304侠说报告目录5年前 (2021-03-05)
20210405侠说报告目录5年前 (2021-04-06)
20210414侠说报告目录5年前 (2021-04-1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