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抢滩智能物联网,中国政策定调 ' 万物智联 ' 有何深意?
本篇内容太侠解读自《2025中国智能物联网发展机遇与挑战报告.pdf》,29P,文末加入星球可下载。
智能物联网
最近几年,“智能物联网”这个词越来越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。你可能不太清楚它具体是什么,但一定见过它的影子——比如能自动调节温度的智能家居,能实时监控路况的智能交通系统,还有工厂里不用人工操作就能运转的智能设备。
简单来说,智能物联网就是把人工智能(AI)和物联网(IoT)结合起来,让原本只会“连接”的设备变得会“思考”、能“决策”。就像给万物装了一个“大脑”,让它们不仅能互相连通,还能根据数据自己做出反应,这就是从“万物互联”到“万物智联”的升级。
一、全球都在抢滩布局,中国政策定调“万物智联”
其实,各个国家早就盯上了智能物联网这块“蛋糕”。
美国通过《促进创新和发展物联网法案》,要提升人工智能和先进计算能力;欧盟强调边缘计算和5G的机遇,还专门出台白皮书规划智能方向;日本提出“社会5.0”,靠传感器和AI打造智能社会;韩国也在《物联网基本规划》里喊出要当“超联数字革命领先者”。
咱们中国也没闲着,国家层面一连串政策文件接连出台。
2024年9月,工信部首次提出推进移动物联网“万物智联”发展,明确要构建“高低搭配、泛在智联”的生态体系。从“十四五”规划到《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》,都把物联网作为重点,要让它在工业、农业、公共服务等领域全面开花。
二、市场规模狂飙,技术突破催生新场景
数据最能说明问题。2023年,中国智能物联网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1868亿元,消费级、企业级、公共级市场都在猛涨。
比如消费级市场从2016年的1761亿元涨到4433亿元,家里的智能音箱、扫地机器人功不可没;企业级市场在工业制造里大显身手,智能工厂靠它提升效率;公共级市场则在智慧城市、智慧医疗里发挥作用,疫情期间的智能监测就离不开它。
技术方面,智能传感器和边缘计算是两大亮点。以前的传感器只能“感知”,现在有了AI加持,它能自己“学习”——比如智能家居里的传感器,能根据你的生活习惯自动调节温度、灯光,还能通过边缘计算在本地处理数据,反应更快,不用什么都等云端“指令”。
5G和卫星物联网更是拓展了应用范围,5G RedCap满足中高速场景,像视频监控、工业传感;卫星物联网能覆盖偏远地区,海上运输、山区电力监控都能用,预计到2028年,中国卫星物联网市场规模能逼近100亿元。
还有两个新兴领域值得关注:一个是低空经济,5G-A技术让无人机配送、低空飞行管理更安全高效,南京、张家界等地已经在试点通感一体化组网,能实时定位无人机轨迹;另一个是无源物联网,不用电池、成本极低,适合物流仓储、医疗植入等场景,比如给货物贴个无源标签,就能全程追踪,还能在高温、高压等极端环境下工作。
三、挑战不小:核心技术“卡脖子”,安全体系待建立
不过,咱们也不能光看成绩,挑战还不少。首先是核心技术“卡脖子”。
比如智能传感器,高端市场几乎被欧美日垄断,国内厂商在工业自动化、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市场占比大多不到5%,有的甚至只有1%-2%,而且性能稳定性差,很多企业的核心部件还得靠进口。
其次是生态价值问题。物联网项目前期投入大,但回报周期长,很多企业觉得“不划算”。为啥?一方面需求太碎片化,每个行业的需求都不一样,很难规模化;另一方面技术生态不完善,软件平台大多被国外厂商(像微软、AWS)主导,国内企业用开源代码多,自主可控的少。
安全方面也是个大问题。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推物联网设备安全标签计划,比如美国要求消费类设备必须有安全认证,欧盟的标准更是覆盖所有ICT产品,而我国还没建立统一的安全标签体系,这在国际贸易和数据安全上都是隐患。
四、怎么办?从技术自主到生态主导,这几步很关键
面对这些挑战,咱们得一步步来。首先是“扬长补短”,把核心技术搞上去。传感器、短距通信、物联网软件这些短板,得加大研发投入,比如在绿色化、新材料等新赛道上找突破点,同时通过应用场景牵引产业壮大,在燃气、农业、电力等行业先试点,再推广。
然后要开拓新赛道,提升平台价值。别光卖硬件,试试“硬件+软件服务”“平台+应用解决方案”的模式,比如中国移动的OneNET平台,既能处理连接数据,又能提供行业应用服务。国外的亚马逊云、阿里云也在往数据使能方向转,通过数据分析、安全服务赚钱。
生态建设也很重要。欧美日有苹果、谷歌这样的生态主导型企业,咱们也得培育自己的“龙头”,要么像美国那样靠技术和标准整合上下游,要么像德国那样扶持“隐形冠军”企业,通过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,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。
最后,安全标签体系得赶紧建起来。欧美正在搞国际互认,咱们作为全球最大的物联网消费市场,得对标国际标准,建立“统一管理、多地联动”的认证体系,先在企业里试点,再争取国际互认,不然以后出口可能会处处受限。
结语:智能物联网,未来已来但道阻且长
智能物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,从家里的一盏智能灯到整个城市的智慧管理,它的潜力无限。但要真正实现“万物智联”,还需要突破技术瓶颈、完善生态体系、筑牢安全防线。
这不是某一家企业、某一个行业的事,而是需要政策、技术、市场一起发力。
或许现在我们离理想中的智慧生活还有一段路,但每一次技术突破、每一项政策落地,都在让我们离那个“万物会思考”的未来更近一步。
你对智能物联网有什么期待或担心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~
(文中数据及观点均来自《2025中国智能物联网发展机遇与挑战报告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