阵痛之下,房地产企业归属的四大猜想(深度)

郭太侠3年前 (2022-03-28)地产金融887

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,个体过于渺小,注定无法与时代共存,与岁月相伴,只能说在时代中走一段,能留下些许记忆为佳,不能也无可厚非。

房地产行业市场化发展了二十余年,企业也紧跟着行业的发展而成长,伴随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发展和快速成长,英雄式的企业,精英式的企业家时时涌现,其中有鲜花,有掌声,也注定有落幕,有退场。

英雄不问出处,但英雄得看去路,英雄末路无疑让人扼腕叹息。即使行业未有不可预知的大动荡,又能有多少企业能够成为百年老店?而当前,房地产行业确实进入到十字路口,向左迈步,还是向右前进,未必所有人都有清晰的认知,迷茫或者说无奈或仍占据主流。阵痛之下,房企又将如何选择自己的归属,并努力到达彼岸?

阵痛之下,房地产企业归属的四大猜想(深度)

1、当前行业的核心变量是什么?

如果给您抛出一个问题,您觉得当前行业最大的变量在哪里?最大的变量可能仍在于市场的走向如何?市场的走向决定于多个因素,有政策的,有市场本身的,复杂纷乱,但是作为依赖于销售回款谋生存的众企业而言,倘若市场萎靡不振,企业也毫无招架之力,政府也或需承担不可承受之重,因此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。

很多人会把市场的冷淡归咎于个别人员或企业,单一个体的行为或决策或可指摘,但一味推卸责任于其之上,也多少有失偏颇,非理性客观处事之道。

2021年,全国商品房销售金额超了18万亿,销售面积也实现了18亿平米,单看这一数据,第一感觉,房地产行业真好啊,大家都销售的这么好,又能有多少行业的体量能够媲美?从上下半年的销售情况来看,上半年市场行情向好,可以说一派繁荣胜景,到下半年,行情急转直下,单月销售金额增长转负,土地市场紧跟着变冷,甚至冰冻,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感知,不带丝毫虚假,房企全年度销售业绩也与预期相差甚远,我们且不去溯源总量与个体情况之间的差异,但客观现实是,市场行情很冷,企业经营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,随时都可能陷入到资金链断裂的旋涡中。

阵痛之下,房地产企业归属的四大猜想(深度)

尽管到了2022年,市场行情仍未见有起色,差的仍旧很差,新房、二手房同步销售不畅,2 月深圳二手商品住宅成交套数跌破1000套,仅有872套,同比下跌76.53%,创下2008年以来的月度成交量新低。一月房企销售业绩跌跌不休,二月春节虽至,但人所期待的春节返乡置业潮也并未如期而来,下跌仍占主导,失望的情绪浓厚。

市场如果没有起色,无论是企业,还是政府都不免要承受较大的压力。

(1)销售业绩无法实现,回款无保障,一来资金来源受限,无法再投入到新的投资循环 中;二来,在手的货值或沉淀或难以交付,企业陷入无法经营的恶性循环中,风险未显性化 的企业恐难长久坚持,已出险的企业丧失自救能力。

当企业已无力存活,与企业深度捆绑的普通人又将何以立身,何以维系基本的生活所需,何以获得幸福感,社会的稳定又将如何实现。

(2)销售业绩无法实现,即使央企、国企(包括地方城投)这类当前掌握优势的企业也难有意愿去维持土地市场的秩序,土地市场行情也将直接掉落,地方政府缺失重要收入来源, 各种城市建设支出,民生保障工程等等都将无法实现。

当市场真正能够恢复到的稳定的秩序中,其他一切依托于市场变化的内容才能实现,无论是投资的稳定,消费的稳定,经济的稳定,社会的稳定,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都将有实现的基础。

阵痛之下,房地产企业归属的四大猜想(深度)

2、五大确定性,五大不确定,确定中把握,不确定中转化

因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,人们对于市场行情转好的期待颇高,但就目前来看,即使政策发力,短期内也效果也未必能立现,3 月的小阳春可能也没有太大希望实现。但即使身处困 境,也该对行业中存在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清晰的认知,以便能够在确定性中有把握,并 能在不确定性中找机会。

其一、守住“房住不炒”底线是确定的,“因城施策”具体做法是不确定的

“房住不炒”自2016年中央经济会议中被提出后,已有五年时间,期间不断被重申,不断被强化,2022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了“房住不炒”的底线不能动,房屋作为空间载体,其本质属性就该回归到居住本身,脱离了本质属性就必然有走偏的倾向,大概率都会被纠正,被重整。

房地产行业之所以要调控,要约束,本质是为了防控风险,让地产发展更平稳,同时又能够实现其使命,所以“稳”是根本,也是底线,倘若地产走向不稳的轨道,就一定会有强制性的举措引导。

因此政策大概率会进行调整,在“房住不炒”的上限约束下,各地能够根据实际情况“因城施策”,具体到各个区域、各个城市、各个板块政策的具体走向可能仍有很大差异。

其二、政策适度宽松调整是确定的,但作用有多大并不确定

最大的变量是市场的走势和行情,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,政策端将有较为明显的动作来确保房地产正常秩序的恢复,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实现。

近期各城市、各类型政策也在轮番出台,房贷利率下调、限购放松、限贷松绑(首付比例下调)、棚改货币化重启等,至于最终政策的作用有多大,现在仍难有定论。

政策发挥作用需要基于一定的基础之上,倘若基础不足,仅仅有政策的出台也并不足够,提振需求的政策也有适用的情境,引导需求释放是否能够实现,关键在于需求是否真的有基础,倘若本身就没有需求存在,有政策有何作用。

阵痛之下,房地产企业归属的四大猜想(深度)

即使现在一些城市出台了看似宽松的,有助于提升居民的购房意愿,但实则作用可能非常有限,一来需求基础并不存在,二来,政策松动也不能触及制约需求实现的真正因素,假若居民工作无保障,收入并不持续,可想而知,这一群体有的只是需要,并不构成真正的希求,所以即使有需求刺激政策,住房消费仍然无法实现,除非免费发房子。

当然也有些地区或城市,本身需求支撑力是有的,只是在一些外力的作用下,暂时被压制了,主要这些外力有适度的改变,需求就能够实现出来。

其三、土地端有利好信号和行动出现是确定的,能带动多少流量并不确定

2021年下半年开始,新房市场开始变冷,土地市场热度相应冷却,民企纷纷退出,央企国企勉强维持土地市场秩序,不至于让土地成交太难看,政府端也在有意识的向房企释放一些利好的消息,调整土拍规则,为房企让利,作用虽有,但并不明显,可以想见,2022年,土地端仍旧有较为明确的利好信号和动作出现,吸引企业目光,确保政府端收入来源的稳定。

但是最终能够带来多少的流量可能并不确定,正如上文所说,当前行业最大的变量即使市场的走势,只要市场能够回暖,企业的销售正常,回款顺畅,再加上供给端的政策的辅助,企业也能走通自己的经营之路,大概率也愿意去做投资,去拿地,去维持住发展的可持续性。倘若市场迟迟没有起色,企业拿地的能力和意愿都将是偏弱的,而且政策发挥作用也需要一定时间。

其四:行业阵痛是确定的,哪些企业会留存却并不确定

2022年万科先发制人,定义了当前行业当前的发展阶段,直接跨过“青铜时代”,进入“黑铁时代”,企业作为房地产行业最重要的参与者,其感受最直接,最具体,到了这个阶段,大家对于未来要苦日子肯定都没有太多疑问,阵痛也不可避免,毕竟也享受了多年的好日子,现在转向也在情理之中,毕竟任何行业都不可能永远是“蓝海”,总有一天会变成“红海”,甚至于“死海”,房地产行业的调整一定会经历一个过程,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,这个过程一定是痛苦的,一定有很多企业退去,也一定有企业面貌一新,在新阶段内茁壮成长,届时发展的模式,经营的逻辑,成长的路径都会与现在大相径庭,至于能留下的企业有哪些,尽人事,听天命,过多猜测无益。

其五、行业格局重塑是确定的,央国企能否全面把握机会却不确定

2021年之前的行业,不同属性企业演绎着民企主导,国央企辅助的格局,行业容量上,遵循着七三开的既定规则,2021年,格局突变,央国企越发占据主导,民企表现弱势,这其中缘由无需过多陈述,想必也尽人皆知。

央企国企未来也将大概率掌握行业发展的主动权,引导行业走向新阶段,但是机会并不普适的,有优势并不代表能抓住机会,更不代表终局,能不能抓住,怎么去抓住还需要后观。

对于民营企业而言,逻辑相仿,稳健型的民营企业也有一定的优势存在,倘若不出现大的失误或外部黑天鹅事件冲击,待市场开始回暖,企业也或能够享受到一定的红利。

而 对于已经出险的企业,当前这些企业虽也在积极自救,但成效尚未明确呈现,对于这些企 业而言,终局可能有两个,一个是自救不成功,直接从行业中退出,或直接退出,或成为央企/国企附属公司;另一个是,自救有成效,但是需要耗费较大精力,伤筋动骨,待自救完成,其规模也会相对有限,腾出的空间留与其他企业填补。

当然也并不排除企业绝处逢生的可能,太阳底下无新鲜事,一切皆有可能。

阵痛之下,房地产企业归属的四大猜想(深度)

3、能把握的事情有多大把握,房企未来归属的四大猜想

眼下,不光是出险的企业需要积极思考自救之法,暂时压力不大的企业也需要去思考未来的路要怎么走,怎么走才能走得更远,即使艰困,也能看到方向,将不确定性转为确定,在确定性中把握机会。

第一、享受土地端的让利,更精准把握到具体项目端的利润

过往的发展中,企业习惯于去享受区域市场的红利,收割城市的流量,这也必然是行业高增长阶段必然带有的特征,当时行业机会更普遍,更容易把握,外部条件并不设限,所以即使是范围铺开也能控制住全局风险,不会动摇企业根本的,大不了部分项目亏损,其他项目也能将风险分散并拉平,但现如今,行业环境巨变,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使企业经营地动山摇,无论多么谨小慎微都不为过,毕竟小心驶得万年船。

当下,各个区域的周期,城市的周期,甚至于板块内的周期都并不一致,所以机会也并不一样,城市整体的需求周期或已经收尾,但是城市内部分板块或仍有一定机会,需要企业去精准的把握,具体把握到每个项目,而且当前土地端有一定利好效应存在,市场上有一定的优质土地资源,有心者或能有意外收获,意外收获加上常规的安排,企业或能够有稳定持续的发展。

第二、重资产经营难度或更大,轻资产未尝不可尝试

房地产高速成长的阶段,很多企业都能在享受行业上行的红利,能够容易地拿到钱,做好开发、建设、销售,能力不需要有多大,资源不需要有多强,规模也不需要有多高,总能有一席之地,也能有丰厚的回报,但是现在行业动荡,能够留存的企业都需要经历一番彻骨寒,也非所有企业都能够承受,这个时候及时抽身,去做一些轻资产的业务可能也是比较良性的选择,比如就去做项目的代建,由于行业的高权重,一定阶段内,行业的体量都将维持在高位上,房屋开发建设的需求也会一直存在,所以对于一些规模没有那么大,压力又比较大的企业而言,转型去做代建也未尝不是一个尚可的选择,或许不会有暴利,或许不会做出多大的规模,但是风险是可控的,利润也是确定的,试试又何妨。

阵痛之下,房地产企业归属的四大猜想(深度)

第三、资产管理或恰逢其时,锻造出能力更急切

由于要缓解自身的资金压力,或为自救,抛售资产已经越发常态化,其中也不乏有一些经营成熟的持有性资产,如商业、办公、酒店、长租公寓等等,如果企业有能力、有精力、有财力,不妨考虑做一些这类资产的并购,做更长期的铺排,可能不会谱写黑石的神话,也不会成为第二个凯德,但只要有一个项目能够成功,企业未来都将有所依托,行业未来的竞争焦点一定不在房屋开发建设上,不在规模有多高,借助于规模工具欲达到的目的基本都已实现,竞争的着眼点在长期,在于谁能将资产经营好、管理好、运营好,如果暂时没有这个能力,先学习,先合作,先沉淀。

对于一些暂时优势突出的央企、国企、稳健型民企,做好持有性资产的培育、收购或是比较有利的选择,如果原先已有相应的资产类型,那对于基础实力的夯实大有裨益。当然也需要考虑其中可能的风险项,做好风险预警。

我们认为,这类型企业如果能保持住现有的优势,在销售端取得稳定成绩,待市场底部出现,回暖迹象明显,这部分企业将成为最大的受益方,业务范围也并不可能再仅仅局限在地产开发领域,综合性集团必然是最终的走向。

第四、或转型专业型公司,或进入到专业型公司内

阵痛之下,房地产企业归属的四大猜想(深度)行业阵痛,适者生存。经过洗礼,最终一定会有大批企业因不适应新环境而退出,但其中必然有大量房地产业从业者面临失业风险,这对于家庭幸福或社会稳定造成负面的影响。

这类人群由于在行业内积累了专业知识和经验,或可进入到专业型企业内,由甲方进入乙方,利用好前期的基础沉淀(可以作为一个选择),但是目前来看,无论是经营不善的企业转型专业性公司,还是人直接进入到转业性公司内,所能解决的就业人群数量是极其有限的,或不能解决根本问题。

虽然房地产行业调控仍在继续,并将长期持续,但是对于地产行业,我们并不看空,在可见的时间线内,地产行业太重要了,关乎社会稳定,更关乎民生福祉。


1.png